财新传媒
2014年03月20日 11:34

MH370迷踪:信息黑洞与“魔弹论”

马航MH370以前所未有的离奇和至今未解的悬念几乎席卷了一切注意力,十多天过去了,我们距离这次事件的“真相”仍然相当远。

按照信息论创始人申农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次马航事件中最缺的就是信息,所以,至今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对于媒体而言,这次马航事件完全不像以往的空难事件—有“新闻现场”可以抵达,有消息、照片和故事可发,最大的离奇之处也即最大挑战是事实信息的结构性缺失—新闻主体...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16日 17:10

谁把谁击倒?——“魔弹论”之再思考

 

思考总有起点,思考要有逻辑。起点是常识,逻辑是必须。之于“魔弹论”,我的思考起点是,“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我们并不比“魔弹论”所产生和大行其道的年代的人聪明或更智慧,或者说当时的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不会比我们更蠢,“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当然,这个所谓的“合理性原则”显然不能用来作为证实或证伪任何论点的论据,否则那不成为“唯心主义”了吗?它却可以作为我们评价一个事物或现象或理论的由头,当然最终...

阅读全文>>
2014年03月04日 18:10

互联网时代的时间经济学

马年春晚被质疑办成了“华谊年会“,乃至冯小刚因此而“下课”,利益层面的是是非非,我们不去说它,但要是说一说马年春晚的“内涵”,我倒认为,冯小刚办了一场“史上最深刻的”春晚—不是在开玩笑,我是认真的。

因为,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冯小刚导演安排的两个节目—《时间》和《时间都去哪儿了》——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最深刻的审问:“时间”是什么,都去哪儿了?

时间是什么,去哪儿了?

在我眼中...

阅读全文>>
2014年02月21日 22:20

“大叔控”乃社会不平等指数

近日,一则“我最好的室友成了我的后妈”的信息引爆网络,此类状况总是会刺激人们的某根神经。发帖女生称:自己家境较好,父亲是在老家开厂的“土豪”,舍友是为了钱勾引她千万资产的老爸。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个案而言,这位“舍友”的动机,我们并没有办法知道,但当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大叔控”却值得认真的而非八卦的思考。

时下流行的“大叔控”这个词,一般指的是20岁左右的女孩钟情于35-40多岁的中年男子,不一定要...

阅读全文>>
2014年01月17日 09:09

移动互联时代,生命叙事为王

以2013年底上海《新闻晚报》的倒掉为导火索,中国的传媒界陷入了怀想病般的集体彷徨,纷纷在找答案和探出路,有人还在老生常谈“内容为王”,有人则抛出貌似有一点新意的“匹配为王”。坦率地说,我认为,这些观点都还没说到点儿上,因为视野上既不够大,切分上也不够小。一场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应该是要有沉淀、有迭代的,比如,现在应该争论不是内容是不是还能称王,而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称王,或者说,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称得上这...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12日 10:14

中国的现代转型悖论(三)

 

要是想评价一项历史抉择,必须要回到其历史情境之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会承担什么样的复杂性,即所谓广义理解的“屁股决定脑袋”。平心而论,毛泽东在决策上并没有大错,但问题出在毛泽东的“着急”和体制的“过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革命”与“建设”双重任务、“一岗双责”。这种时代境遇为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延安体制”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就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4日 15:37

“西学东渐”为何走向“以俄为师”?

正如孔飞力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中所阐明的,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危机,并非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衰落”、更是“一种文明的没落”。而与此相伴生并绵延至今的,是中国人的“文明的焦虑”,或者进一步说是“文明的不自信”。不过,对于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东方人而言,转而向西方学习并非自然而然,而是如众所周知的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出来的。当是时之文人中流朦胧地意识到“不效法他人,必致亡国灭种”,那么,向西方—...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4日 15:29

中国的现代转型悖论(二)

那么,我们就要在这个早已被大历史所限定的“历史情境”中理解“革命”的意指(sense)和所指(reference),即当时之“革命”中占据优先地位的已不是以“个人”为轴心的法理秩序构建,而是以“民族”(nation)和“国家”(state)为轴心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这不仅是反抗民族压迫(民族主义)、解决民生疾苦(民生主义)的前提,也是宪政民主和人权(民权主义)的隐含前提,“亡国奴”是没资格谈“人权”的,连“自尊”与“民族...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3日 13:43

中国的现代转型悖论(一)

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曾指出,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即是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滕尼斯的话换换成中国语境,我们可以说,中国自晚清以来的现代转型,即“旧邦...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3日 09:56

儒家之“欲·思·志”与中国之病理(三)

“势”既是中国人安全感的归宿,也是恐惧感的出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全赖于此,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士志于势”成为了中国人的实际的、主流的心态,尽管大家仍然心照不宣地唱和着“士志于道”,“得”即“德”,“势”即“是”,把“地位”当成“存在”(being),把“排场”当成“气场”,把“阔气”当成“底气”,把“体面”当成“尊严”,“成王败寇”成为了唯一的度量衡。

 

当然了,对某些自以为负有...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1日 16:59

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重新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周为民: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韩十洲: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你是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以及如何评价该目标?

周为民:《决定》可以说是在认真地总结了三十多年改革的历史经验上形成的,那么,因此它也说明在改革的实践当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我们对改革...

阅读全文>>
2013年12月01日 12:53

儒家之“欲·思·志”与中国之病理(二)

我们知道,儒家是贬抑“身体之欲”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不管它,我们接下来要内在地考察一下儒家的义理结构即汉武帝后历代王朝所“执”的这个“一”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行程”,以及是否具有一种上升性的力量或者说超越性的力量来支撑起儒士们的“志”与“思”进入形而上的高阶境界,以“志于道”而不是“志于势”、“喻于义”而不是“喻于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前面我所说的“‘礼教’即‘势教’”的命题就会被证...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9日 17:00

儒家之“欲·思·志”与中国之病理(一)

儒家之“欲·思·志”与中国之病理(一)

“欲”而有“思”,“思”而定“志”。“欲”是“思”动力,“思”是“志”的引航。“欲”有两个范畴,“思”也有与之相应的两个范畴:

 

一是“身体之欲”,属于形而下的“低阶欲望”,即“‘活’之筹划”或曰“生存之筹划”,属于流变性、变化性、寂灭性、特殊性、偶然性、实证性、情境性等即“多”的范畴(becoming),对应的是权衡利害、得失、好坏、强弱、胜败等外在之“思”(rationality,即筹划性,计算性,合算性,宜...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9日 11:34

【说文解词】何谓“政治”?

【说文解词】何谓“政治”?

【说文解词】设这个栏目的目的,就是对我们生活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和逻辑进行辨析和分析,以廓清词与物、名与实、知与行,培育个体走向成熟所必需的认知和理性。

 

“政治”

 

我们知道,这个词古代人也有讲,但我们现在所讲的意思,是对译自英语Politics。Politics转道日本传入中国时,汉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的这一...

阅读全文>>
2013年11月24日 16:35

绕不开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

Q:这个时代最大的病症是什么? 

A:认知的贫乏与信仰的缺失(一个硬币的两面);

Q:最大的可怜(亦是可悲)是什么?

A:一种迷失自我的浮躁,一种没头没脑的匆忙。

伴随着辛亥革命以来的国家化、毛时代的工业化以及邓时代的市场化和独子化,中国人经历了从“家族人”、到“集体人”(单位人+公社人)再到“个体人”的角色变迁。但是,时至今日,中国人远未有真正的“个体化”,如诗人张枣耐人寻味的话——“那是一种个人...

阅读全文>>
2013年06月03日 21:36

未尽潜能的“邓小平时代”

未尽潜能的“邓小平时代”

未尽潜能的“邓小平时代”

韩十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20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革命”,一个是“组织”,“革命”是一种反抗形式,一种动员模式,“组织”是一种权力技术,一种服从机制。组织,一方面是追求集体目标至关重要的机制,另一方面,正如美国组织社会学家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所说,“(组织)被认为是...

阅读全文>>
2013年01月26日 15:05

柴静“看见”什么,“抵达”何地?

 

柴静“看见”什么,“抵达”何地?

 

韩十洲

 

人红是非多,柴静风波,一波又一波,从无聊至无耻的八卦,从羡慕嫉妒到恨的攻讦,终于过渡到了新闻专业上的探讨,舆论总算给自身保留了一点尊严,尽管这仍然是一个八卦式的转场。真是众生相,浮世绘。

 

我认识柴静,柴静也认识我,不算熟。那是2005年,我是《新闻调查》的一个实习生,她是一个已有一点名气的出镜记者。我对柴静,欣赏但不崇拜。小时候,我崇拜过父...

阅读全文>>
2012年08月05日 22:23

好声音的正义

好声音的正义

韩十洲

《中国好声音》很多人都说好,但为什么这么好,有人说东,有人说西,众声喧哗。在我看来,一言以蔽之,这个节目好在机制,所传递的“正能量”,即是正义的花朵。这个机制的设计关键是“造价高昂”的旋转椅,原理是罗尔斯的原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和“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在每个人都受到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作为公平...

阅读全文>>
2012年07月27日 22:29

大暴雨中的“技术问题”

 

大暴雨中的“技术问题”

 

韩十洲

 

一场大暴雨,北京瘫了,民众怒了。瘫的原因很多,包括诸多的历史积患。怒的原因也很多,却并不是出自于历史积患,比如,那绝不出所料的官僚主义“救援”,那绝不换台词的宣传口径,那绝对伤口上撒盐的“自我加冕”。 

 

这边厢,官方响彻云霄的“精神颂歌”,绝对是令人寒心,那边厢,民众彻地连天的“道德义愤”,未必就无可指摘。我们缺的是指向“技术问题”的精细反思,包...

阅读全文>>